豆腐柴(学名:Premna microphylla Turcz.)
别称:腐婢、臭黄荆、豆腐柴、豆腐叶、 观音柴、凉粉柴、豆腐木
所属科目:马鞭草科豆腐柴属植物。
形态特征:
直立灌木;幼枝有柔毛,老枝变无毛。叶揉之有臭味,卵状披针形、椭圆形、卵形或倒卵形,长3-13厘米,宽1.5-6厘米,顶端急尖至长渐尖,基部渐狭窄下延至叶柄两侧,全缘至有不规则粗齿,无毛至有短柔毛;叶柄长0.5-2厘米。聚伞花序组成顶生塔形的圆锥花序;花萼杯状,绿色,有时带紫色,密被毛至几无毛,但边缘常有睫毛,近整齐的5浅裂;花冠淡黄色,外有柔毛和腺点,花冠内部有柔毛,以喉部较密。核果紫色,球形至倒卵形。花果期5-10月。产地生境:分布于中国和日本;在中国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华南以至四川、贵州等地。[2] 为热地型灌木,耐高温,不耐严寒,分布区年均温为15-25℃,是中生植物,喜湿润,有一定的抗旱性,它适应的年降水量为1200-2000毫米。适生于排水良好的坡地,在微酸至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,土壤pH4-7。在中国黄山市豆腐柴适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、林缘、疏林下、溪沟两侧的灌丛中及道路旁。多散生,有时群生,一般阴坡多于阳坡。豆腐柴对土壤要求不严,在马尾松、杉木及针、阔叶混交林、灌木林中均有分布。植物价值:
用于疟疾,小儿夏季热,风湿痹痛,风火牙痛,跌打损伤,水火烫伤。